预约安排请联系客服微信:abc577837

广深再叙“山河对话”共谋德育工作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3-07-19

  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切实落实“天河优教行动”计划,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拓宽德育交流平台,提升德育工作格局,12月6日,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和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在去年成功举办首届“山河对话”双城德育论坛的基础上再叙“山河对话”。活动聚焦育人方式与教育生态变革,通过德育经验分享、专题演讲、德育公开课、德育沙龙等形式开展热烈碰撞。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主办,广州中学、华阳小学及羊城晚报教育发展研究院承办。为配合疫情防控部署,活动在广州、深圳两地以云端的方式进行。同时,活动还面向天河、南山两区的对口帮扶地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广西田阳县、德保县,广东连平县,贵州毕节大方县、纳雍县同步直播。

  本次论坛主题为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助力学生自主成长。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党组、局长王海鸿在致辞中表示:“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新增家庭对基础教育的高期待而引发的焦虑情绪,新生一代青少年成长环境变化而引发的新命题,都对教育工作者构成了新的挑战和改变。”如何让正在成长的新一代更好地认知他们所处的时代,认知他们所处的区域,认知他们未来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如何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实现自我,拥有创造快乐和获得幸福的能力,这是教育人的职责与使命。这次的主题正是由此而来。王海鸿说,近年来,天河区在德育方面推动正面教育和立志教育,就是希望通过日常的具体的实践,解决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困惑,包括行为习惯、学习动机、亲子关系、家校关系等。他希望此次两地的交流和对话能够擦出火花,能够启迪思维,创造经验。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通过视频连线致辞。他说,当下教育要从“饥饿逻辑”向“小康逻辑”转型。南山、天河两区作为中国经济百强区之首,两区孩子们对教育的需求已转变为追求儿童当下和未来生活品质的提高。只有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才能精准用力,高质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更好地助力学生自主成长。

  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段希在致辞表示:“今天对教育的需要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德育主题特别有意义。”她重温和分享了“爱国三问”: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段希认为,“这三问”追问的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答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德育有三个层面,私德、社会公德、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大德。“三问”和“三德”,是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追问和追求的目标。她期待这次“山河对话”中,教育工作者协同探索,探寻有效的教育路径和方式。

  广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学明表示,今年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以“关注学生成长需求,助力学生自主成长”为切入点探讨德育,恰逢其时。他希望来自两个城市的教育同仁通过“双城”论坛分享理念、交流经验、碰撞思维,合力破解教育改革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共性问题,回归教育本真,“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广东省教育厅思想工作与宣传处处长倪熙在致辞中介绍,广东教育系统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大德育的工作体系,不断推动德育工作改革创新。全省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也为全国德育工作改革创新贡献了“广东智慧”。

  现场,天河区和南山区领导分别介绍了本区德育经验。一直以来,天河区重视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发展,坚持德育为先,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特点。南山区建区31年来,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多渠道丰富德育的方法和手段,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时效性。

  南山区教育局和天河区教育局两位分管德育的负责人也在现场对各自开展的德育工作进行分享。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陈登福做了《家校协同联动,成就健康成长》的主题报告。在他看来,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是身心健康,第一要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达成这个目标必须抓好两件事:一是队伍建设,二是家校协同。

  “让天河孩子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既是天河学子的外在画像,更是天河教育的追求。”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建辉作了主题为《立高远志向,育健全人格——广州市天河区德育创新的实践探索》的分享。她表示,当前学校德育最大的挑战是在开放与物质丰裕的时代,学生价值取向多元,精神追求缺失,内在动力不足,这严重影响了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反思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对人深层内在的关切,忽视人的成长困惑与需求,缺乏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引导,没有很好地教育学生将个人成长需求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据介绍,天河教育从对人的关注、从学生成长需求入手,围绕“一个目标、两大项目、三重优化”,通过家校社协同共育,培育学生高远志向、积极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

  会议现场远程连线了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德胜,他为大家带来主题为《感恩教育:从直觉到自觉》的专题讲座。

  高德胜讲述了很多学校举办感恩教育活动,师生哭声一片的现象。他认为煽情不是教育。这种由极端激发的情感本身是极端的,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能沉淀为品质。“这种煽情的次数多了,还会导致孩子的情感麻木,产生荒唐感,走向教育的反面。”高德胜表示,“感恩教育适合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即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从父母、师长的角度看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会他人的关心,学着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父母师长。”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天河区教育顾问、广州中学名誉校长吴颖民带来主题为《改善供给、强化管理、引导需求——浅谈如何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统一》的专题讲座。吴颖民围绕“双减”“高质量”“增效”这三个关键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为大家入木三分地剖析“双减”的本质和意义,以及如何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统一。他的报告赢得现场的阵阵掌声。

  下午,广州中学和华阳小学开设分会场,嘉宾进行分享交流。来自广州中学等8所学校的老师带来了独具特色的公开课,课程分别围绕时间管理、情绪、自控力、沟通协作等内容开展,课程设计科学、课程风格鲜明、内容循序渐进,深受听课老师、学生的赞赏和喜爱。课后,老师共聚一堂,围绕授课内容进行反思,探讨如何设计和改进德育课程。深圳市博伦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肖娟和深圳大学附属教育集团外国语小学教师郎丰颖作为南山区教师代表通过连线做了课程分享。老师们的反思和总结引起现场听课老师的思考,听课老师们也积极表达自己对德育课程的想法。

  现场,天河区校长和教师代表开展了德育沙龙,不仅对公开课进行课例点评,还针对德育课程展开头脑风暴、建言献策。最后,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和华南师范大学中小学德育杂志社社长兼主编王清平对论坛进行总结点评。

  上一篇:用爱和尊重托起生命健康教育——“教育与健康中国——生命健康与中国未来教育”专题论坛在广州举行

  不知不觉间,我的导师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30多年了,他是在我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后不久匆匆离世的。在先生离去的这30多年里,我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先是去国外做了博士后,回国后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教,在老校长吴树青和一些资深教授的关怀和提携下,我在两年内完成了从讲师到教授职称的晋升。作为博士生导师,我先后在五所高校指导了80多位博士生,其中60多位已获得博士学位,不少人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授或院长,还有的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或成为省部级教学名师。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感到由衷的自豪。

取消